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3号主席令公布施行,将在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慈善法》,将我国慈善事业纳入法制轨道,从此中国慈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为了深入学习、宣传《慈善法》,认真贯彻执行《慈善法》,本刊将根据有关专家对《慈善法》的解读,进行摘编,以问答形式陆续出刊。
1.慈善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张德江委员长指出,本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慈善法,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慈善法的起草和审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问题导向,确立基本规则,实行开门立法,正确处理促进和规范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构建中国特色慈善法律制度。慈善法的制定,是我国慈善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慈善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慈善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制定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慈善法的立法宗旨。
3.什么是慈善活动?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一)扶贫、济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这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实践发展同步,与我国现行法律相衔接,与国际接轨的大慈善概念。
4.什么是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慈善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根据这—规定,慈善组织须具备以下要件:
一是依法成立,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成立。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指慈善法,也包括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设立慈善组织的规定。二是符合慈善法规定。慈善法主要是围绕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而规定的,慈善组织必须遵守。三是以慈善为目的,即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作为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社会组织,必须以增进社会不特定公众利益为宗旨,以奉献社会、服务大众为使命,不以特定私人利益作为组织目的。四是非营利性。所谓非营利性,核心要求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利润不得用于分配,不以特定私人利益作为组织目的。
慈善组织应当符合的条件:
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二)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四)有组织章程;(五)有必要的财产;(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对慈善组织规定上述条件,是基于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没有这些具体条件作支撑,就成不了慈善组织。
5.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慈善法第四条对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作了规定,即“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6.什么是慈善募捐?
慈善募捐是慈善组织筹集善款的重要手段,是慈善组织赖以生存、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慈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理解慈善募捐,应当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慈善募捐的主体是慈善组织。二是募捐行为是基于慈善宗旨。
7.慈善组织如何取得公开募捐资格?
根据慈善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慈善组织要想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慈善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慈善组织符合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条件的,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根据这一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必须事先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取得这一资格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依法登记满二年。慈善法设定了两年过渡期,慈善组织从登记之日起就可以开展定向募捐,但不得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公开募捐。这样规定,主要考虑到慈善法通过后,设立慈善组织较为便捷,相比定向募捐,公开募捐要求慈善组织的信誉度更高,一旦发生违法募捐行为,影响的范围更广。在两年过渡期里,民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可以对慈善组织的内部运作、慈善项目的开展情况等进行考察。(2)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慈善法规定,只有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慈善组织,在经过两年的过渡期后才能取得公开募捐资格。(3)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公开募捐资格不是自动获得的,应当由慈善组织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公开募捐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
8.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慈善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二)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四)其他公开募捐方式。”
根据这一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是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在银行、商场、超市等地方设置固定募捐箱,或者在公园、市政广场等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流动募捐箱,都是较为常见的募捐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除了需要事先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还可能需要取得公共场所管理者的同意和城市市容市政等部门的许可。
二是举办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是指慈善组织通过组织表演、比赛、买卖、展览、拍卖会等活动,扣除合理成本后的全部收入,即为募捐所得。慈善晚会,是指慈善组织通过邀请不特定多数人参加晚会的形式,向参加者募集财产的活动。
三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
四是其他公开募捐方式。上述三种募捐方式并没有穷尽目前慈善组织能够采用的所有方式,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还有上门募捐、电话募捐、短信募捐等等。
9.慈善法对互联网募捐是如何规范的?
慈善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第二十七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
慈善法对互联网募捐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募捐的主体应当是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是慈善募捐的一种方式,与其他募捐方式一样,其主体也应当是慈善组织。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为自己或者朋友等特定对象发布求助信息,这不属于慈善募捐。
二是应当在统一或者指定的平台以及自己的网站发布募捐信息。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有两个渠道可以发布募捐信息:(1)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的慈善信息平台,既可以由民政部自行建设,也可以从目前在全国或者部分地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慈善信息平台中指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2)慈善组织自己的网站。慈善组织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并发布募捐信息,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较高,目前不少大型慈善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三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验证义务。信息平台作为发布互联网募捐的重要载体,应当严把人口关,对利用该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确保慈善组织真实合法、具有公开募捐资格。没有履行慈善法规定的验证义务,应当根据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理解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这一义务需要注意两点:(1)准确理解“平台”的含义。(2)信息真实性。
10.什么是慈善捐赠?它与民事赠与是一回事吗?
慈善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
从法律的规定来看,慈善捐赠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自愿无偿地转移给其并不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的行为。根据学术界关于“三次分配”的说法,慈善捐赠作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贫富分化程度、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整体和谐,具有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所无法取代的功能。
慈善捐赠具有三个特性:第一是自愿性。慈善捐赠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对于慈善捐赠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和义务导向。第二是无偿性,慈善捐赠是无对价的,这和买卖、销售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是捐赠财物必须用于慈善事业,这构成和一般的赠与行为的本质区别。
慈善捐赠与民事赠与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民事赠与适用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规定。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从慈善法关于慈善捐赠的规定和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民事赠与与慈善捐赠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民事赠与的受赠人一般就是受益人,而慈善捐赠未必。慈善捐赠一般是将财产捐赠给某个慈善组织,在捐赠时,甚至有可能不知谁是最终的受益人。(2)目的和用途不同。慈善捐赠的财物必须用于慈善事业,也就是说,用途应当符合慈善法第三条的规定,但民事赠与没有这方面的限制。(3)在受赠人方面,慈善捐赠的捐赠者对受益人通常不负有法定救助义务,而民事赠与没有这一要求。(4)在优惠政策方面,慈善捐赠者一般可以依法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民事赠与者一般不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