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海盐县慈善总会 作者:陶玮 俞明华
王良训、王璟蕙夫妇是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已经年过七旬,然而,他们在海盐有着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呼——“慈善伉俪”。多年来,他们平凡如一粒尘沙,却蕴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默默地帮助着他人,从不谋求一丝回报。让我们走近这对可爱的老人,一起来感受他们慈善人生路的点点滴滴。
结对助学无微不至
“王爷爷、王奶奶,在你们的帮助下,我顺利走过了三年大专生涯,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现在,我已经找到了另一半,就要结婚了……”在王良训、王璟蕙家里悉心保存着数十封信件,都是他们资助的学生寄来的,有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的,还有谈工作谈理想的。十多年来,随着资助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些信件的数量不断增加。
“很多学生因为拿不出学费而辍学。而我少买样东西,就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这种对比让我感受强烈。” 王璟蕙说,“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品学兼优,自强不息,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可以使他们个人得到提升,同时使这些贫困家庭依靠子女读书翻身,从根本上脱贫。”
由于资助年份长久且资助对象多,两位老人已经记不清最初结对助学的具体过程和细节,记忆中只留有部分片断。“十多年前,经县老年大学一位老师介绍,我和原来的县城郊小学的一名学生结对助学,就是现在的县行知小学,同时和澉浦小学的一名学生结对助学。从他们小学一年级至初中毕业,我们资助每学期的学费、餐费等费用。”王璟蕙说,“每年的六一和元旦,我都会给每一名资助的学生送去衣裤、鞋子等物品,还送去整套整套的安徒生童话、世界名著等书籍,资助期间从未间断。过年时,学生们都会来我家拜年,我会留他们吃饭,给他们发压岁钱。”
一次,王璟蕙看到海盐县电视台播放一则贫困学生求助信息,有一名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急需2000元生活费,希望爱心人士帮助。王璟蕙和老伴商量后,立即拿着2000元钱赶到县电视台,交到这名学生手中,助他完成学业。“这名学生毕业已近10年了,仍有书信往来。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他生活、工作都很好,我们就满足了。” 王璟蕙说。
慈善捐款“毫不手软”
王良训、王璟蕙夫妇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少时生活艰苦,又经历了下岗,这些磨难,让他们产生了要做善事之心。这个想法在他们下岗创业后得以实现。他们的第一次慈善捐款是在2013年,当时海盐县慈善总会在市中心设了慈善募捐点,恰巧两位老人经过看到,就马上回家取钱参与捐款。此后,王良训、王璟蕙坚持每年都会到县慈善总会捐款,成为县慈善总会的常客。两位老人生活俭朴,但做慈善毫不手软。在海盐县慈善总会的捐款记录中,记载了他们每年的捐赠善举:2013年,王良训、王璟蕙捐款8000元;2014年,王良训、王璟蕙捐款3000元;2015年,王良训、王璟蕙捐款3000元;2016年,王良训、王璟蕙捐款3000元;2017年,王良训、王璟蕙捐款2000元……
“心连心”慈善募捐活动是海盐慈善的品牌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每年活动一启动,王璟蕙就主动到县慈善总会捐款。“王奶奶每年都会不约而来,她衣着俭朴,非常低调。” “她每次都用一个信封装着要捐的现金,办好手续就走了,默默行善、不求回报。”这是王璟蕙留给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最深印象。在老人家中有着厚厚的一叠捐款收据,王璟蕙说:“这是我们俩的一点点心意,有条件会永远做下去。”
影响带动爱心群体
王良训、王璟蕙夫妇是海盐慈善爱心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海盐群众爱心捐款蔚然成风,并逐渐成长为一个“爱心群体”。在海盐,越来越多的群众热心于慈善捐赠,“金粟缘人”个人捐款400万元,一爱心女士个人捐资100万元成立全县首个专项救助基金“莲”基金,郭燕翔连续多年通过网上转账方式捐款,一位耄耋老人捐款1万元不留名……这些捐款的背后,是一个个可爱可敬的人,是一颗颗炽热的心。慈善已经从一个人,一群人,升华为一种可贵的精神。大爱无声,点滴之爱汇成河流,推动海盐慈善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