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善 载自2010.11.19《嘉兴日报》
二〇〇八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慈善进入一个高潮,有人说,这是志愿者的元年; 二〇〇九年,慈善在热闹之后,重新回归平静,也许,这是给人以思考的时间,慈善,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〇一〇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巴比”晚宴、陈光标裸捐,一系列的事件,又将慈善推向了风口浪尖。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一年一度的嘉兴“慈善一日捐”再次启动,活动第一天,收到33个单位746名爱心人士所捐的21.67万元。嘉兴市慈善总会,也转眼走过了16个年头,从最初的蹒跚起步,艰难前行,再到迅速发展。嘉兴慈善,中国慈善的一个缩影。里面有一掷千金的企业家,有生活清贫的退休老人,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民间人士,他们或饱含热情,或冷静理性,或义无反顾,或在前行中反思,共同用行动诠释着古老的慈善定义:慈心善良,慈心善举。 ■记者 朱梁峰 许金艳 摄影 袁培德 一位企业家的忧思 用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建的话说,慈善,注定是一场爱心的接力。嘉欣丝绸,只是嘉兴本土众多传递者中较早的起步者。 作为一位企业家,周国建理解和领会个人的慈善行为能带来的多种正面效应,也在思考自身所能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截至今年,嘉欣丝绸向嘉兴市、两区慈善总会捐赠407.6万元,2010年8月向舟曲捐款84748.50元,组织员工向贫困地区捐衣被等物品上万件,资助了数以百计的贫困学生。 但是周国建也有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2010年,嘉欣丝绸接手了嘉兴市慈善总会的“为生命续航”项目,出资60万元资助嘉兴青少年白血病患者。“真正捐钱要帮到点子上。比如白血病,一个患者花费上百万元,也未必能治好,这时就需要社会来捐助。我们捐助贫困学生和白血病患者,员工都很赞同,但是在真正的困难面前,我们同样感觉杯水车薪。” 为什么近年来慈善话题带来了更多的反思和讨论?周国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财富观念有所改变和提升。民众希望富人对社会有更多的担当,社会希望他们能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而现在的企业家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用“一腔热情”的形式盲目出钱,更多的开始深度反思慈善事业的发展,使自己的慈善之举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企业家不懂得怎么做慈善,效率就极低。输血式的扶贫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必须挖掘、发挥更大的慈善资源和作用。”周国建说,今年嘉欣丝绸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嘉欣丝绸班,对每个学生实施1000元生活补贴,“如果他毕业后不想留在企业,我们也不要回发放的补贴。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为社会培养服装人才。” 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说:“当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国人花大把的钱购买奢侈品时,我觉得他们心中应当有所愧疚。他们当然有权使用自己的财产,但是从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来说,这笔钱理应寻找更好的社会价值,而不仅仅被挎在手上、穿在身上。我们国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口仍极为庞大,每当看到身边那些急需帮助者渴望的眼神,我觉得每年捐出的上百万元仍然不够,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这个队伍。” 一家慈善机构的创新 今年前10个月,嘉兴市慈善总会实际募捐资金612万元。在大笔募捐资金的背后,嘉兴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沈敏谷隐约看到了一个存在多年的症结:捐款的企业每年都是几张老面孔,参与面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拓宽。 一位嘉兴民营企业家的话相对具有代表性:“或许由于曾经慈善组织的透明度不高,导致人们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不高,所以我们在扶贫帮困时,更多愿意选择一对一的形式,跳开中间环节。”衡量企业的指标很明确,但是慈善怎么做才算好?没有专门的慈善意识,没有专业化的操作,不懂得怎么做慈善,慈善效率就会很低。 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拓展慈善面,成了嘉兴市慈善总会历届领导思考的主要问题。从最初的动员会、座谈会,到后来的冠名基金,再到现在的项目推荐,嘉兴慈善,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最适合的道路,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嘉兴市慈善总会前任会长许国桢在回顾慈善总会的发展历程时说,2003年,当他刚到市慈善总会任职时,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还是跟市蔬菜公司借了两间办公室,又从市民政局借调了几位工作人员,才正式开展工作。自然,一些企业对慈善事业的不理解、不信任,都遇到过。“虽然我们定期公布审计报告,欢迎捐款人上门审查款项用途,但固有的思想仍让企业家们无法放心将钱捐出来。”于是3年前,嘉兴市慈善总会开始尝试以“冠名基金”的形式倡导企业捐款。假如真的按基金的形式来做,一家企业用1000万元成立一个基金,那么这1000万元本金是要存在银行,并且几年之内不能动用,这对企业的压力无疑是很大的。“于是我们采用折中的办法,如果企业捐1000万元成立冠名基金,本金仍然在企业,只要每年将这笔基金的利息,大约50万元拿出来用于慈善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企业既提高了知名度,也做了好事,增强了企业做慈善的积极性。 从今年5月份开始,嘉兴市慈善总会又开拓了认捐“慈善救助项目”的新慈善方式,“爱心圆梦”助学、“尿毒症救助”、“为生命续航”白血病救助等15个慈善救助项目先期推出,针对性强,救助对象明确,救助资金完全透明,这种“菜单式”的救助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慈善企业的欢迎。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目前嘉兴市慈善总会的积累资金由2003年的500多万元,急剧增加到8000多万元。 一名民间慈善家的困惑 “中国人一说到慈善,背后都‘拷问’是不是伪善。”一位嘉兴民间慈善人士曾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有过大额捐款,但在谈到自己的行为时,他显得颇为无奈,“我是信佛之人,做好事是当时心头一念,不为留名。上次我捐款之后媒体作了宣传,就有人在网上留言,意思是我住着花园洋房,拿出一些闲钱来做慈善,但其实我一直住在公房里。现在的社会氛围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对慈善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我能做到独善其身,但是不指望能去影响别人。” 许国桢也认为,嘉兴人对慈善的态度相对比较传统,在他接触慈善事业的这7年中,曾遇到了无数民间慈善人士,在捐款之后不想让他人知晓,甚至不愿留下姓名。“有一位住在嘉兴的上海退休老人,经常捐款,但是他不愿意别人知道。他的衣服都已经洗得泛白,有一次下着大雨,他来捐款的时候,我看到他撑的伞好几个伞骨都断了。还有一位打工青年,当时正好赶上‘一日捐’,他跑来说,他刚刚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来捐50元钱。还有一位离休干部,五六年来坚持捐款已有好几万元,但不愿意留下姓名,因为他怕家人不理解,偷偷来捐款。”许国桢说,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从这些热心人当中,他感受到了隐藏在民间的慈善力量,这既来源于“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也得益于日益丰厚的民间财富。 从1999年开始,一位化名“顺其自然”的爱心人士持续不断地通过邮局,为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超过1000万元。“顺其自然”逐渐已经成为浙江甚至全国民间慈善人士的代表,而在嘉兴也有类似的人物。据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沈敏谷介绍,嘉兴通过化名捐款的人也有不少,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丁梅琴”的女士,五六年来,她每年都会多次汇款至慈善总会,每次金额都在一万元以上,一直没有露面。市慈善总会曾经想与她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今年以来丁梅琴没有再出现过,‘她’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人,如果‘她’自己不出面,将永远成为一个谜。” 但每年的慈善资金中,个人捐款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每年的慈善捐赠里,老百姓个人的捐赠不到30%,在美国,这个比例能够占到70%,中国主要是靠富人、企业家的大额捐赠。 一个值得期待的慈善未来 相对于红火的企业慈善,民间慈善对一个国家来说却更为重要。富人可以做慈善,难道穷人就不能做慈善吗?一个健康的慈善是全民公众参与的慈善。在一些发达国家,老百姓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而汶川地震这一场天灾,也让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志愿者在慈善中所起到的作用:慈善不仅仅是捐钱捐物,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所能帮助的人,都是广义慈善的一部分。 嘉兴民北社区是一个老小区,常住人口中80%是老年人,而且社区有很多贫困边缘户,因为未达到政府救助条件,一旦遇到子女上学、患病或其他突发情况,生活上难以为继。2009年底,社区居民共同成立了“慈善援助库”,每人最高捐款额300元,最低50元,共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居民。这是嘉兴民间慈善的典型例子。嘉兴市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说,有了固定的慈善组织,非正式慈善就转变为正式慈善,这是慈善专业化发展的标志之一。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汶川地震志愿者队伍体现出来:不通过志愿者组织去的有些沦为难民,通过志愿者组织过去的,有组织、有联系,在信息、资源方面相互补充,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与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中如云般的志愿者相比,日常生活中志愿者却不多。每年到嘉兴市慈善总会做志愿者的总是几张熟面孔,而且年龄均较大。 市民陈先生是热心慈善的普通职工,曾多次资助生病无钱医治的儿童。但是每次去医院为病儿捐款,他都会带着年仅六岁的孩子。陈先生说,慈善也是一种教育,必须从儿童入手,成年人愿不愿意捐款跟他年幼时有没有参与过类似活动有关,切身的体会,比传统说教的方式更好,也希望慈善组织能设计各种活动让小孩去参与,让他们感受慈善的快乐和价值。沈敏谷介绍,广东中山有一个“万人行一日捐”活动,做了23年,当地华侨较多,有这方面的传统。正因为做了许多年,慈善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一些市民每年到了正月十五不捐钱都觉得少一些什么,这个时候,慈善文化就形成了。 为了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慈善文化,又必须不断创新慈善。沈敏谷说,宁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建立“公德银行”、慈善保险、华慈医院、慈善超市,举办慈善征文、慈善格言书法比赛、慈善摄影,甚至制作慈善台历、广告牌,开通慈善网站。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让慈善文化渗入社会的角角落落,让慈善平民化、常态化,这才是慈善的未来发展之路 |